2025年5月25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一纸公告震动商界——太盟投资集团联合腾讯、京东、阳光人寿等机构,以合营企业形式收购万达48座万达广场。这场价值或超500亿元的“熟人局”,既是王健林债务突围的生死手,也是中国商业地产权力重构的里程碑。
王健林的资产处置已进入“加速度”:2023-2024年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,2025年仅前5个月便抛售53座,此次交易后累计出售量突破130座,占其巅峰时期持有量的40%。
:截至2024年底,万达有息负债达1316亿元,其中237亿元需一年内偿付,叠加永辉、苏宁、融创等超180亿元债务纠纷,资金链濒临断裂。
:自2017年启动战略调整,万达将“卖产权、留管理”模式推向极致,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获取稳定收益,2024年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23%至98亿元。
:新华保险、阳光人寿等机构年内豪掷超300亿元接盘21座万达广场,看重其年均8%的租金回报率及抗周期属性。
交易标的覆盖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39个城市的48座万达广场,多数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。尽管具体金额未披露,但参照2024年单座广场平均售价12.8亿元估算,交易规模或达614亿元。
更严峻的是,王健林个人名下股权冻结金额累计超83亿元,资本市场的信任重建任重道远。
:2024年以来险企收购商业地产超千亿元,年均5%-8%的稳定收益成吸金利器。
:坤华基金等接盘方缺乏运营经验,万达商管凭借20年经验继续掌控90%出售项目的日常管理,轻资产模式从“被动转型”升维为“主动赋能”。
:腾讯、京东的入场并非单纯财务投资,未来或通过智慧零售、流量导入重构“人货场”关系,2024年上线%商户数字化运营。
这场变革的终极启示在于:当开发红利消退,运营能力与资本耐力的结合,才是商业地产的终极护城河。
结语:帝国重构与企业家宿命王健林的“卖卖卖”,是一场关乎尊严的资本豪赌。成,则书写“断臂重生”的商业传奇;败,则沦为地产黄昏的悲情注脚。
当48座万达广场的产权证书易主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求生之路,更是一个时代的转型缩影——在杠杆狂欢与理性回归的夹缝中,唯有敬畏周期、重塑价值,方能穿越风暴。正如王健林在2024年年会所言:“万达可以没有规模,但不能没有信用。” 这场信用保卫战,或许才是中国商业文明进化的真正开始。